风水学是以研究地道与天道(时空)和人道的玄妙配合的学问。与易经天人合一原理密不可分。细分起来又是与水文地质学、宇宙星体学、气象学、环境景观学、建筑学、生态学、心理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。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、了解自然环境,利用和改造良好的居住环境,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,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。一定要把它看着是一门全方位系统科学来研究。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,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。这个方法是以人为中心,包括天地万物。发现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、相互制约、相互依存,相互对立、相互转化的要素。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,优化结构,寻求最佳组合,更要注意环境的整体性。风水学祖典《黄帝宅经》主张“以形势为身体,以泉水为血脉,以土地为皮肤,以草木为毛发,以舍屋为衣服,以门户为冠带,若得如斯,是事严雅,乃为上吉。”就是强调整体功能性,主张“阴宅须择好地形,背山面水称人心,山有来龙昂秀发,水须围抱作环形,明堂宽大为有福,水口收藏积万金,关煞二方无障碍,光明正大旺门庭”。总之,天人合一的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,其他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。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,是风水学的核心。
一、地理之道在于察形观势识穴为要(地道)
所谓地道就是地理、地形、地气等元素的统称。我国的地理形势除了长白山、太行山、罗霄山、武夷山脉等是南北走向外,其它大多是东西走向。大概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,如天山—阴山纬向构造,昆仑山—秦岭纬向构造,南岭纬向构造。《考工记》云:“天下之势,两山之间必有川矣。大川之上必有途矣”。《禹贡》把中国山脉划为四列九山,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。华夏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,向东南延伸出三条巨大龙脉,北龙从阴山、贺兰山入山西太行山、燕山至山海关入海而止。中龙由岷山入关中。南龙由云贵、湖南广东省至福建、浙江。选址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,顺应龙脉的走向,龙脉的形与势有别,千尺为势,百尺为形,势是远景,形是近观。势是形之崇,形是势之积。有势然后有形,有形然后知势,势住于外,形住于内。势如城郭墙垣,形似楼台门弟。势是起伏的群峰,形是单座的山头。认势惟难,观形则易。势为来龙,若马之驰,若水之波,欲其大而强,异而专,行而顺。形要厚实、积聚、藏气。
在龙脉集结处有朝案之山为佳。朝案山就好似于朝拱伏案之形的山,就像臣僚簇拥着君主。朝案之山可以挡风,并且很有曲趣之情。要从大环境着手观察小环境,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,诸如水源、气候、物产、地质等。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,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,犹如中医切脉,从脉象之洪细弦虚紧滑浮沉迟速,就可知身体的一般状况,因为这是由心血管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。只有形势完美,宅地才完美。每建一座城市,每盖一栋楼房,每修一个工厂,都应当事先考察山川河流的风水格局。风水好坏的选择,如果超越人类去观察,在动物界也存在。譬如一些鸟类的筑巢,必选择悬崖峭壁的凹处,或高大的树梢上,显然有利于保证产卵、孵卵和喂饲雏鸟的安全。狡兔三窟,不妨视为野兔保护自身安全的风水。有趣的是,燕子喜欢在和谐人家的屋檐下筑巢,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这诗很形象地形容燕子也具有感应自然风水的本能。
地气学说还有山南水北理论;以山南水北为阳,山北水南为阴。比如沈阳、洛阳、江阴(长江之南)、华阴(华山之北);古人根据经验总结发现居住于山南水北的地理环境通常更利于生活,而现代科学才发现地球自转所造成的偏向力是个根源。通常东西走向的河流,北岸较陡削,而南岸则较平缓,这是地球每天从西向东自转的偏向力,使水冲击北岸的力量较大造成的。长江两岸城市大多是靠南;如镇江、南京、芜湖、铜陵、九江等。在房间不吉利的位置种花,花的长势也差,古人还发现猪沾浆、牛休息的地方往往都是好的气穴,现场实际与风水原理推算的结果往往是吻合的。我们在研究现代风水时应该吸收古人风水理论的精华,也要注意发现现代科学的新内容。我国东南大都受季风影响,大山的阴阳坡在地理环境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。坡向不同,气候也不同。南坡暖,北坡凉;南坡湿润,北坡干燥。所以因地制宜、因人而异才是风水原理的真谛。
选址是风水的第一步,至关重要。
“一,雷霹地;二,水冲沟;三,穷山独峰、四面深陷之地;四,八风交吹、四兽不附之地;五,明堂狭窄,不容人立之地;六,受死地,堂中浊水、四时湿烂之地;七,天囚地,明堂深陷之地;八,天隔地,地深一尺见石、案山高逼,龙虎反高之地;九,天都地,土质焦枯、草木不生之地;十,天魔地,地深一尺见泥、土黑烂不干之地。”这是古人很早就提出的十种不适宜居住的“十恶之地”:
通常古人在其城市内部布局上更多地考虑是礼制,例如;传统“四合院”中称南北房为正房,东西房为厢房、偏房。其中正房为优选,供长辈居住,厢房、偏房作女子和下人用房。符合八卦理论的“前朝后靠,左祠右社”及上风、上水、优选等原则。现在,城市化建设一日千里,自然环境严重破坏,包括风向、大气污染、水质污染、噪声污染、化学污染、核辐射污染等。在选址布局方面更值得考虑。诸如周边干道走向取吉优选原则。(如立交桥附近、高架路、大转盘等),风水称道路亦为“流水”,干道转弯的反弓一侧,反弓犹如“流水反跳”,也是容易发生车祸的不利地段,风水中称“路冲”。受交通阻断或公路、铁路严重分隔的地区,地磁场被搅扰的地区,变压器、立交桥、高架路附近地段,气场被高速运动的车流所破坏,噪音、扬尘严重,均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,不宜作居住区。人们择地而居,应优选较完整的地区,而不宜选在支离破碎的地区。
因地制宜是方便之道,因势利导才是变通之理;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,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。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,《史记贷殖列传》记载:“太公望封于营丘,地泻卤,人民寡,于是太公劝其女功,极技巧,通渔盐。”
中国地域辽阔,气候差异很大,土质也不一样,建筑形式亦不同。西北干旱少雨,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。窑洞位多朝南,施工简易,不占土地,节省材料,防火防寒,冬暖夏凉,人可长寿,鸡多下蛋。在西南云贵川地区,如苗族、壮族、布依族、侗族、水族、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还有种颇具特色的楼房叫“吊脚楼”。“吊脚楼”依山而建,后半边靠岩着地,前半边以木柱支撑,楼房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。二层三层和前檐用挑伸出房基外坎,形成悬空吊脚状,故称“吊脚楼”。有些地方因为潮湿多雨,虫兽很多,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。《旧唐书南蛮传》曰:“山有毒草,虱腹蛇,人并楼居,登梯而上,号为干栏。”楼下空着或养家畜,楼上住人。竹楼空气流通,凉爽防潮,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。此外,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,便于随水草而迁徙。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,另外福建沿海地区也多用石料建房,华中平原以土建房,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就地取材。中国的西南、东南地区城镇村落多依山傍水而建实在是方便之源。山体是大地的骨架,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,没有水,人就不能生存。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,这与当时的狩猎、捕捞、采摘果实的生产方式相适应。
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也是方便之道,因势利导更是变通之理。根据实际情况,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,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,回归自然,反朴归真,这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。
依山的形势多种多样,其中两类比较理想,一类是“山包屋”,即三面群山环绕,南面敞开,房屋隐于万树丛中,《桃花源记》描写的就是这样一幅人间美景图画。风水名村、祖庙、宗祠多是如此场景。还有一种是“环山而居”,即成片的房屋覆盖着山坡,从山脚一直到山腰。长江中上游沿岸的码头小镇多是这样,背枕山坡,拾级而上,气宇轩昂。